地点
诗文库
政论 其二十 东汉 · 崔寔
 出处:全后汉文 卷四十六
国不信道,工不信度,亡可待也(《意林》,《御览》四百三)
阿耨达池右绕图序熙宁元年六月 北宋 · 沈辽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二四、《云巢编》卷七
释氏右绕久矣,自允堪律师乱之,于是始讼。
不能雠其义而入灭。
张为奇说,而世人或疑之。
于是净戒基上人出《阿耨达池图》,而疑者泮焉。
《西域记》云:「阿耨达池,东面银牛,口流出殑伽河,绕池一匝,入东南海
南面金象,口流出信度河,绕河一匝,入西南海
西面琉璃马,口流出缚刍河,绕池一匝,入西北海
北面颇胘师子,口流出徙多河,绕池一匝,入东北海」。
南山律师《方志》云:「阿耨达池,唐言无热恼池也。
东有银牛,口出殑伽河,右绕池一匝,流入东南海」。
所谓右绕者,东回南转也。
东回南转者,绕池匝而后入于海。
东回北转者,绕池不匝而遂入海。
繇是而,东回北转为右绕者谬矣。
世之学者,当以《西域记》与《方志》为信云。
熙宁元年六月望日序。
王道尚信论 北宋 · 韦骧
 出处:全宋文卷一七七七、《钱塘韦先生文集》卷一七
五行宣播,四时均平,天地之信也。
代为照临,昼夜不贷,日月之信也。
害盈福谦,应于必至,鬼神之信也。
天地不信,物不生矣;
日月不信,晦明乱矣;
鬼神不信,善恶惑矣。
莫大天地,莫明日月,莫妙鬼神,无信而犹不可立,况人乎哉?
人所归往者谓之王,王之道非尚信何以哉?
《下武》之诗曰:「永言配命,成王之孚,成王之孚,下土之式」。
康成笺之曰:「王道尚信,则天下以为法」。
夫王道之信,信于其大者也。
信命令所以重朝廷也,信礼乐所以止僭冒也,信爵赏所以劝贤才也,信刑罚所以惩奸恶也,信度量所以消诈伪也,信赋役所以恤民力也。
朝令夕改,出无必行,失命令之信也。
数制无别,尊卑混淆,失礼乐之信也。
遗善失劳,人不知慕,失爵赏之信也。
轻重不经,不足以惧下,失刑罚之信也。
法则不平,惑于多寡,失度量之信也。
调度无常,人厌其烦,失赋役之信也。
故王道信则治,不信则乱,信则吉,不信则凶,其犹形声之不能免影响也。
若然,信可不尚乎?
其发诸身也诚,其结于民也深,不变如金石,不摇如山岳,其注措审固,其功用攸久,是可与天地日月鬼神参矣。
与天地日月鬼神参,则于所以治天下国家也,夫何有哉!
故诗人美周之德,为武王之言曰:「永配我三后之教令,以成王道之信」。
信成矣,天下其不为法乎?
呜呼,作诗者知治之本矣。
其在《易》则卦而为《中孚》,其彖曰:「柔在内而刚得中,说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鱼吉,信及豚鱼也」。
孚信化邦而及虫之隐、兽之微,则其治迹固可察矣。
晋文公特霸者之良耳,尚知舍原存信,以庇民为之言,况夫主天下而行王政,非信其何尚乎?
传曰「上好信则民用情」,民而用情,天下无诈,王道之隆也。
辩正论 隋末唐初 · 释法琳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三
黄巾李仲卿。学谢管窥。智惭信度。矜白鸟之翼。望骇嵩华。负爝火之光。争辉日月。乃作十异九迷。贬量至圣。余慨其无识。念彼何辜。聊为十喻晓之。九箴诫之。用指诸掌。庶明达君子。详兹而改正焉。
有考古通人。
与占衡君子。
观李卿诽毁之论。
阅开士辩正之谈。
详而议之。
发愤兴叹。
欲使邪正异辙。
真伪分流。
定其是非。
以明得失。
冀后进者。
永无疑焉。
通人曰。
余观造化。
本乎阴阳。
物类所生。
起乎天地。
历三古之世。
寻五圣之文。
不见天尊之神。
亦无大道之像。
灵宝九天生神章云。
气清高澄
积阳成天。
气结凝滓。
积滞成地。
人生也。
皆由三元养育。
九气结形。
然后生也。
是知阴阳者。
人之本也。
天地者。
物之根也。
根本是气。
无别道神。
君子曰。
道士大霄隐书无上真书等云。
无上大道君治在五十五重无极大罗天中。
玉京之上。
七宝元台
金床玉几。
仙童玉女之所侍卫
住在三十二天三界之外。
按神仙五岳图云。
大道天尊治太元之都。
玉光之州。
金真之郡。
天保之县。
元明之乡。
定志之里。
灾所不及。
灵书经云。
大罗是五亿五万五千五百五十五重天之上天也。
五岳图云。
都者睹也。
太上大道。
道中之道。
伸明君最守静。
居太元之都。
诸天内音云。
天与诸仙鸣楼都之鼓。
朝宴玉京。
以乐道君。
推此谬谈。
则道君是天之神明。
既属州县。
则天尊复是天之民伍。
如佛家经论三界之外。
名出生死。
无分段之形。
离色心境。
何得更有宝台玉山
州郡乡里。
虚妄之甚。
转复难矜。
但道家伪说。
无迹可观。
习俗生常为日已久。
众邪竞叙。
至有不同。
如欲正名。
理须详悉。
今略出缘起。
随而判之。
按周礼。
自尧已前。
未有郡县。
舜巡五岳。
始见州名。
尚书禹贡。
陈州号。
春秋之时。
县大郡小。
以郡属县。
汉高已来。
以县属郡。
典诰所明。
九州禹迹。
百郡秦并是也。
纵有道在天上。
犹应触事无为。
何因户属乡居。
与凡不异。
既有州县。
即有官民。
州牧郡守
姓何名何
乡长里。
谁子谁弟。
并是管学道士
无识黄巾
不悉古今。
未窥经史。
人间置立州县。
亦言天上与世符同。
保伪为真。
良可羞耻。
其根脉本末。
并如笑道论中委出也。
通人曰。
庄周云。
察其始而无生也。
非徒无生
而本无形。
非徒无形。
而本无气。
恍惚之间。
变而有气。
气变而有形。
形变而有生。
人之生也气之聚。
聚则为生。
散则为死。
故曰有。
有无相生也。
万物一也。
何谓一也。
天下一气也。
推此而谈。
无别有道高
处大罗独称尊贵。
君子曰。
阳气黄精经云。
流丹九转。
结气成精。
精化成神。
神变成人。
阳气赤名曰。
元丹阴气黄。
名曰黄精。
阴阳交合。
二气降精。
精化为神。
精神凝结。
上于九天。
九天之气。
下于丹田。
与神合凝。
临于命门。
要须九过。
是为九丹。
上化下凝。
以成于人。
不云别有道神。
能宰万物。
使之生也。
通人云。
古来名儒及河上公解五千文。
视之不见名。
曰夷。
夷者精也。
听之不闻名曰希。
希者神也。
搏之不得名曰微。
微者气也。
是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故知气体眇莽。
所以迎之不见其首。
气形清虚。
故云随之不见其后。
此则叙道之本。
从气而生。
所以上清经云。
吾生眇莽之中。
其幽幽冥冥。
幽冥之中。
生乎空同。
空同之内。
生于太元。
太元变化。
三气明焉。
一气青。
一气白。
一气黄。
故云一生二。
二生三。
按生神章云。
老子以元始三气。
合而为一。
是至人法体。
精是精灵。
神是变化。
气是气象。
如陆简寂臧矜顾欢智周老子义云。
合此三乘。
以成圣体。
又云。
自然为通相之体。
三气为别相之体。
检道所宗。
以气为本。
考三气之内。
有色有心。
既为色心所成。
未免生死之患。
何得称常。
君子曰。
原道所先。
以气为体。
何以明之。
按养生服气经云。
道者所也。
保气则得道。
得道则长存。
神者精也。
保精则神明。
神明则长生。
精者血脉之川流。
守骨之灵神。
精去则骨枯。
骨枯则死矣。
庄周云。
吹欨呼吸。
吐故纳新。
彭祖修之。
以得寿考。
校此而言。
能养和气。
以致长生。
谓得道也。
通人曰。
纵使有道。
不能自生。
从自然出。
道本自然。
则道有所待。
既因他有。
即是无常。
故老子云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王弼之言天地王道。
立不相违。
故称法也自然
无称穷极之词。
道是智慧灵和之号。
用智不及无智。
有形不及无形。
道是有义。
不及自然之无义也。
君子曰。
易乾凿度云。
燧人氏仰观斗极。
以定方名。
庖牺因之而画八卦。
黄帝受命。
使大挠造甲子。
容成次历数。
五行九宫之说。
自此而兴。
故说卦云。
阳数九者。
立天之道。
曰阴与阳。
阴二阳一。
则天有三焉。
立地之道。
曰柔与刚。
刚二柔一。
则地亦有三。
立人之道。
曰仁与义。
义二仁一。
则人亦有三。
三三合九。
阴阳相包。
万物。
不闻别有道神。
处太元都。
坐高盖天。
上罗三清。
下包三界。
居七英之房。
出九宫之上。
行神布气。
造作万物。
岂非惑乱。
陷坠人间耶。
校功则业殊。
比迹则事异。
沙门旌德而靡违。
道士言行而多过。
立不利之遐迹。
逮不朽之元猷。
洋洋乎弗可尚也。
其唯释教欤。
岂以坳塘小水。
匹冯夷大波者哉。
非所类矣。
南海寄归内法传 初唐 · 释义净
 出处:全唐文卷九百十四
原夫三千肇建。爰彰兴立之端。
百亿已成。尚无人物之序。
既空洞于世界。则日月未流。
实阒寂于惨舒。则阴阳莫辨。
暨乎净天下降。身光自随。
因餐地肥。遂生贪著。
香稻。转次食之。
身光渐灭。日月方现。
夫妇农作之事兴。君臣父子之道立
然而上观青象。则妙高色而浮光。
下察黄舆。乃风荡水而成结。
而云二仪分判。人在其中。
感清浊气。自然而有。
阴阳陶铸。譬之以洪炉。
品物财成。方之于埏埴者。
盖寡听曲谈之谓也。于是岳峙星分。
含灵蔓延。遂使道殊九十六种。
谛分二十五门。僧祛乃从一□而万物始生。
世则因六条而五道方起。或露体拔发
将为出要。或灰身椎髻。
执作升天。或生乃自然。
或死当识灭。或云幽幽冥冥。
莫识其精。眇眇忽忽。
罔知所出。或云人常得人道。
或云死便为鬼灵。或谈不知蝶为我己。
不知我为蝶形。既偫迷于蜾羸。
复聚惑于螟蛉。比混沌于鸡子。
方晦昧于孩婴。斯皆未了由爱。
欲生藉业。而有轮回苦海。
往复迷津者乎。然则亲指平途。
躬宣妙理。说十二缘起。
获三六独法。号天人师
称一切智。引四生于火宅。
拔三有于昏城。出烦恼流。
登涅槃岸者。粤我大师释迦世尊矣。
创成觉龙河。九有兴出城之望。
后移光鹿苑。六道盛归依之心。
初转法轮。则五人受化。
次谈戒躅。则千生伏首。
于是阐梵响于王舍。获果者无穷。
酬恩惠于父城。发心者莫算。
始自了教。会初愿以标诚。
终乎妙贤。契后期于结念。
住持八纪。宏济九居。
教无幽而不陈。机无微而不纳。
若泛为俗侣。但略言其五禁
局提法众。遂广彰乎七篇。
以为宅有者大。非戒兴则非灭。
存生者小。过律显则过亡。
且如恚损轻枝。现生龙户。
慈济微命。交升帝居。
善恶之报。固其明矣。
于是经论兼施。定慧俱设。
摄生之纲。唯斯三藏乎。
既而亲对大师。教唯一说。
随机拯物。理亡他议。
及乎糵舍初辞魔王。或欢喜之志。
熙连后唱无灭。显亡疑之理。
可谓化缘斯尽。能事毕功。
遂乃迹灭两河。人天掩望。
影沦双树。龙鬼摧心。
致使娑罗林侧。泪下成泥。
哭者身边。血如华树。
大师唱寂。世界空虚。
次有宏法应人。结集有五七之异。
持律大将。部分为十八之殊。
随所见闻。三藏各别。
著下裙则裾有偏正。披上服则叶存狭广。
同宿乃异室绳围。两俱无过。
受食以手执画地。二并亡愆。
各有师承。事无和杂。
诸部流派。生起不同。
西国相承。大纲维四。
其间离分出没。部别名字
事非一致。如馀所论。
此不繁述。故五天之地。
南海诸洲。皆云四种尼迦耶。
然其所钦。处有多少。
摩揭陀则四部通习。有部最
信度则少兼三部。乃至正量尤多。
北方皆全有部。时逢大众。
南面则咸遵上座。馀部少存。
东裔诸国。杂行四部。
子洲并皆上座。而大众斥焉。
南海诸洲。有十馀国。
纯唯根本有部。正量时钦。
近日已来。少兼馀二。
斯乃咸遵佛法。多是小乘。
唯末罗游少有大乘耳。诸国周围。
或可百里。或数百里。
或可百驿。大海虽难计里。
商舶惯者准知。良为掘伦。
初知交广。遂使总唤昆崙国焉。
唯此昆崙。头捲体黑。
自馀诸国。与神州不殊。
赤脚敢曼。总是其式。
广如南海录中。具述驩州正南。
步行可馀半月。若乘船才五六潮即到。
上景南至占波。即是临邑
此国多是正量。少兼有部。
西南一月至跋南国。旧云扶南
先是裸国。人多事天。
后乃佛法盛流。恶王今并除灭。
迥无僧众。外道杂居。
斯即赡部南隅。非海洲也。
东夏大纲。多行法护
关中诸处僧祇。旧兼江南岭表。
有部先。而云十诵四分者多是处。
其经夹以为题目。详观四部之差。
律仪殊异。重轻悬隔。
开制迢然。出家之侣。
各依部执。无宜取他经事。
替己重条。用自开文。
见嫌馀制。若尔则部别之义不著。
许遮之里莫分。岂得以其一身。
遍行于四。裂裳金杖之喻。
乃表證灭。不殊行法之徒。
须依自部。其四部之中。
大乘小乘。区分不定。
北天南海之郡。纯是小乘。
神州赤县之乡。意在大教。
自馀诸处。大小杂行。
考其致也。则律检不殊。
齐致五篇。通修四谛。
若礼菩萨。读大乘经。
名之为大。不行斯事。
号之为小。所云大乘。
无过二种。一则中观。
二乃瑜伽。中观则俗有真空。
体虚如幻。瑜伽则外无内有。
事皆唯识。斯并咸遵圣教。
孰是孰非。同契涅槃。
何真何伪。意在断烦惑。
济众生。岂欲广致纷纭。
重增沈结。依行则俱升彼岸。
弃背则并溺生津。西国双行。
理无乖竞。既无慧目。
谁鉴是非。任久习而修之。
幸无劳于自割。且神州持律。
诸郡互牵。而讲说撰录之家。
遂乃章钞繁杂。五篇七聚。
易处更难。方便犯持。
显而还隐。遂使覆一篑而情息。
听一席而心退。上流之伍。
苍髭乃成。中下之徒。
白首宁就。律本自然。
落漠读疏。遂至终身。
师弟相承。用为成则。
论章段则科而更科。述结罪则句而还句。
考其功也。实致为山之劳。
覈其益焉。时有海珠之润。
又凡是制作之家。意在令人易解。
岂得故为密语。而更作解嘲。
譬乎水溢平川。决入深井。
有怀饮息。济命无由。
准检律文。则不如此。
论断轻重。但用数行。
说罪方便。无烦半日。
此则西方南海。法徒之大归矣。
至如神州之地。礼教盛行。
敬事君亲。尊让耆长
廉素谦顺。义而后取。
孝子忠臣。谨身节用。
皇上则恩育兆庶。纳隍轸虑于明发。
偫臣则莫不拱手。履薄呈志于通宵。
或时大启三乘。广开百座。
布制底于八泽。有识者咸悉归心。
散伽蓝于九宇。迷途者并皆回向。
皇皇焉农歌畎亩之中。济济焉商咏舟车之上。
遂使鸡贵象尊之国。顿颡丹墀。
金邻玉岭之乡。投诚碧砌。
为无为。事无事。
斯固无以加也。其出家法侣。
讲说轨仪。徒众俨然。
钦承极旨。自有屏居幽谷。
脱屣樊笼。漱岩流以遐想。
坐林薄而栖志。六时行道。
能报净信之恩。两期入定。
合受人天之重。此则善符经律。
何有过焉。然由传受讹谬。
轨则参差。积习生常。
有乖纲致者。谨依圣教。
及现行要法。总有四十章。
分为四卷。名南海寄归内法传。
大唐西域高僧传二卷。并杂经论等十卷。
并录附归。愿诸大德。
兴宏法心。无怀彼我。
我善可量度。顺佛教行。
勿以轻人。便非重法。
重曰。然今古所传。
经论理致。善通禅门。
定潋之微。此难悬嘱。
且复粗陈行法。符律相以先呈。
备举条章。考师宗于实录。
纵使命沦夕景。希成一赞之功。
燄绝朝光。庶有百灯之续。
阅此则不劳尺步。可践五天于短阶。
未徙寸阴。实镜千龄之迷躅。
幸愿检寻三藏。鼓法海而扬四波。
皎镜五篇。汎慧舟而提六欲。
虽复亲承匠旨。备检元宗
然非浚发于巧心。终恐受嗤于慧目云尔。
吴昌裔太常寺簿郑逢辰将作监簿 南宋 · 洪咨夔
 出处:全宋文卷六九九四、《平斋集》卷二一
敕具官某等:朕惟汤执中立贤无方,故待天下之材未尝以进士、世家为轻重。
昌裔气明而文富,所谓江汉炳灵,晔晔其秀者。
逢辰志立而器整,所谓台阁之仪,不习自成者。
朕知其皆崭然而角,升昌裔奉常以订礼,登逢辰匠监信度
涂辙相望而簿正等,台莱杞梓尽在封植中,其竞厥职,以对蒐拔。
可。
御试策 北宋 · 陆佃
 出处:全宋文卷二二〇二、《陶山集》卷九
问:朕德不类,托于士民之上,所与待天下之治者,惟万方黎献之求。
详延于廷,诹以世务。
岂特考子大夫之所学,且以博朕之所闻。
盖圣王之御天下也,百官得其职,万事得其序。
有所不为,为之而无不成;
有所不革,革之而无不服。
田畴辟,沟洫治,草木畅茂,鸟兽鱼鳖无不得其性。
其富足以修礼,其和足以广乐,其治足以致刑。
子大夫以为何施而可以臻此?
方今之弊,可谓众矣,救之之术,必有本末,所施之宜,必有先后,子大夫之所宜知也。
生民以来,所谓至治,必曰唐虞成周之时,《诗》、《书》所称,其迹可见。
以至后世贤明之君、忠智之臣,相与忧勤,以营一代之业,虽未尽善,要其所以成就,亦必有可言者。
其详著之,朕将亲览焉。
臣对:臣闻圣人之王天下也,教有条理,政有节目
其为数虽大且多,而其要乃在于任贤立本而已。
盖其哲足以知人,然后有以任贤;
其惠足以安民,然后有以立本。
哲者,智之发也;
惠者,仁之施也。
其智能哲,其仁能惠,则其施于任贤立本之际也,无所不宜。
使之以因任,责之以原省。
翼脩者无卑栖,器近者无远用。
而长于教者不以典刑,审于礼者不以司乐
此百官之所以各得其职也。
道德已明,然后次之以仁义;
刑名已详,然后次之以分守。
其治至于定,然后文之以礼;
其功至于成,然后文之以乐。
小大有秩,先后有宜。
此万事之所以得其序也。
当是之时,政教既成,道德同而风俗一。
上有道揆,下有法守。
朝信道,工信度
君子不犯义,小人不犯刑。
所循者一理,所共者一意。
而为之上者,有以见天下之赜,又有以见天下之动。
而至精之神,足以通天下之志;
至变之机,足以成天下之务。
其所更者,必其民之所既倦也;
其所循者,必其民之所已安也。
是以凡所谓精义入神,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者,莫不家使之同,人与之共也。
而又未尝不鼓舞以尽其神,变通以尽其利。
此其有所不为,为之而无不成;
有所不革,革之而无不服也。
臣闻唐虞之际,建官惟百,至夏商而二百,又至于周而三百,其员亦可谓多且备矣。
然迹而考之,官之为农而设者,盖特众也。
故方是时,闾有胥,族有师,与夫田畯大夫之徒,夙夜劝相,而其相见有至诚之喜。
丝事既毕,而麻事继兴
野功既讫,而宫功寻至。
藏蔬于其秋,以备不给之冬;
索绹于其夜,以备不足之昼。
勉之如此其至也。
然不耕者其耻无盛,而其罚有屋粟;
不蚕者其耻无帛,而其罚有里布。
驱之又如此其备也。
牧之内,十夫有沟,百夫有洫,千夫有浍,万夫有川。
旱得以聚,水得以泄。
此田畴之所以辟,沟洫之所以治也。
当是之时,百度修而万事理,上下治而财用足。
神德有以范围天地之化,其圣功有以辅相天地之宜。
而所交者有道,所奉者有礼。
豺獭既祭,然后渔猎兴;
鹰隼既击,然后罻罗设。
妄斧者有诛,数罟者有禁。
胎不得而损,巢不得而覆。
四海之内,山繁川富,区萌达,羽翼奋,夏希革,冬氄毛,各得其时,而鱼丽之盛多,崇丘之高大,皆得而极焉。
自晚周以来,而世所谓阴阳失序,非春而燠,非冬而寒,草木不待霜而落,昆虫不待雷而奋者,于此之时,盖未之有。
此鸟兽草木之所以无不得其性,尽其宜。
而其礼足以备,其乐足以广,其刑足以致也。
是也唐虞之际,行天道以治人,行人道以奉天
天官以熙人绩,建人官以亮天功。
明之以俊德,神之以妙用。
而政教之及,其远至于阳谷幽都之方,其详至于东作西成之事,其微至于希革氄毛之类,其象至于日月星辰,其器至于律度量衡。
而推而下之,至于有周,其治又极矣。
故其齐庄有造之德,至于始笄之季女,未冠之幼士;
而其戒慎无愧之行,至于汉上之游女,林间之鄙夫。
有后世壮夫老妇,礼义之士,愧而惧之者也。
先王之往既远矣,自汉以来,其馀泽已熄,其旧法已微。
虽欲治之主、合谋之臣固多,而创法立制,庶几于先王之意者,独有唐而已。
盖常员定设官之制,永业限授田之法。
置府卫之二兵,以寄习军之政;
设租庸调之三法,以制取民之节。
此其有以宜于当世,而庶几有古人立法创制之意,其详可得而言者也。
若夫致今之治,革弊之本末,制宜之先后,盖陛下有天地之体,有神明之用,而方举贤于朝,协心委诚,敦守位之仁,讲理财之义,兴农以根天下之政事,开学校以本天下之礼义,一切不惑于流俗之言,可谓尧舜之用心,而笃于自信者也。
虽然,臣抑闻之,图天下之治者存乎意,无良法以施之,则虽有良意不能立;
施天下之意者存乎法,无良材以守之,则虽有良法不能行。
陛下之意,可谓有至诚恻怛求治之志,而其创设之法又已良矣。
惟成之以不倦之勤,待之以勿亟之渐,而择天下之良材,尽得以任之,则所谓唐虞成周之隆可以坐致,而彼有唐之制焉足以参其议哉!
臣昧死。
臣谨对。
丰城县新修智度院记 宋 · 胡寅
 出处:全宋文卷四一八○、《斐然集》卷二○、雍正《江西通志》卷一二五、乾隆《南昌府志》卷二三
事无记无以传久远,有大事不足记,而有小事足记者,有常事不必记,而亦有当记者。
人生必有业,古之民业四,今之民业七。
既服耒耜而又执斤削,既通货财而又习弓矢。
失常变守,盖弃材也,治道所恶,君子不言也。
各安其业不相侵紊,犹动物不植,走物不飞,理之固然,则又不必记也。
均是农也,或卤莽,或力田,则力田者可取矣。
均是工也,或奇邪,或信度,则信度者可取矣。
取之以劝能者,戒不能者,则不以细故常事而无记也。
今夫儒服衣冠,则当修仁义礼乐,一取正于仲尼,乃其业也。
诋訾先圣,而归向异端,五浊贪欲而守持斋素,殃民害物而忏罪祈福,实诸所有而谈论空寂,犹之弃材焉,则无可称者矣。
去父母,毁肤发,攻苦学佛,为广宫大厦以事佛而居,其徒相与绍隆而不替,此为僧之常业也。
凡其所建立,必求吾儒之能文者以纪述之,若不必记,而君子有不免为之言者,亦因其教寓劝戒焉尔。
既已为僧,而又隳败其业,甚则破戒律,私妻子,近屠沽市贩,或至弃寺而居,风雨败佛像,经卷为窭薮,亦不顾恤,如是者众矣。
则能不畔其教而守其常业者,岂不足道乎?
丰城龙泽寺主僧广照以修佛事缘化,有徐氏父子施最厚,照一不私己,尽用以葺其庐。
凡殿堂、门閤、寮庖、浴匽、丹青、铸甃,物物咸称。
寺在邑西五十里山崦中,松篁蔽亏,涧壑舂撞,人境佳处也。
绍兴壬子末,予侍亲自杭西行,至是少憩焉家居,爱其清矌,留度冬春甚适。
明年夏四月,将去而之衡山
广照请曰:「山僧垂老多病,劬瘁于此屋,未尝有士大夫车辙马迹也。
今幸辱临,得一言刻诸石,没齿无恨」。
予既许诺,又以其事问诸里邑,无间毁者,遂为之记。
盖叹世有当为而不为,不当为而为之者。
则凡能为不失其分者,亦可嘉也。
蝶恋花 题《花香醉蝶图》帐额 清末民国初 · 洪炳文
 押词韵第四部
梦醒罗浮春信度
似惜芳心,飞入花深处。
细草如茵粘不住。
蘼芜二月多烟雨。

妙笔滕王图作补。
一抹胭脂,染出红无数。
回首日边李树
春风上苑探花去。
赋得木从绳(得深字八韵)乾隆辛未 清 · 弘历
五言排律 押侵韵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二十八
名山育良木,大匠顾而寻。
材以从绳正,力惟支厦任。
芟繁去枝节,信度戒奇淫。
讵似庄樗弃,难辞刚斧㑴。
离娄明已度(入声),输子巧重斟。
中矩符悬𣙗,无邪合艺箴。
栋梁终有用,师保式如临。
说复真君鉴,千秋示诫深。
范尚书 南宋 · 方岳
 出处:全宋文卷七八八七、《秋崖集》卷二一
伏读赞书,谂跻常伯
大司空掌邦事,愿观风俗之淳;
老成人有典型,自系朝廷之重。
盖以孔氏中庸之学,能立周家太平之基。
诏曰予虞,时维汝翼。
谓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允藉纳言
然入则有保,出则有师,薄闻后命。
某弹冠以喜,望履未遑。
归来乎出无车,亦正坐冯欢之叹;
告之曰行有日,且将送韩愈之穷。
敬伫违离,亟殚欣豫。
黄帝陶正 宋 · 唐士耻
 出处:全宋文卷七○二七、《灵岩集》卷六
黄帝以上圣之资,膺土德之运,治隆中古,气化日开,纪瑞名官,上承羲农缙云之类,五职具焉。
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之徒,布列左右,既不一而足。
越有宁封,实司陶正
夫合土之化,其来上矣。
士鼓蒉桴,载仰前哲,正名百物,明民共财。
礼教日备,或铏或簋,或尊或罍,以饮以食,以燕以飨,凡百器用,所仰实繁。
神知创物,物有其则,毋宁过侈。
火土之用,交适厥理,百工信度,敢不虔守。
道揆所繇,则自明主。
《三坟》之书,久矣不传,史迁纪首,莫详厥载。
设官之略,独见于《列仙传》之文,是用追裒大概,以补亡逸,若虞人之作者。
箴曰:
上古鸿荒,民未克知,五行之用,孰其启之?
曰鼓曰桴,合土是基,疏仡之纪,黄序题期。
气化日开,百里具依,乃制器用,乃服裳衣。
以瑞纪官,上承农羲,风后之徒,左右表仪。
下洎陶正宁封庀司,工则信度,罔敢或违。
明民共财,礼教无亏,或铏或簋,或尊或彝。
爰节尔火,旁罗之宜,叶诸日用,饮食具施。
以祭以祀,允叶祲威,以燕以飨,九译航梯。
至德无滥,大公无私,矧惟一器,一官之师。
胡足控揣,上裨黈垂,臣所枉虑,人欲无涯。
或者蚩蚩,象箸玉杯,前王之式,法制可推。
毋广毋增,侈源易开,必理必义,乃创乃为。
物各有则,毋纵诡随,有虞上陶,我古是稽。
周命阏父,载踵成规,不奢不陋,万祀咸归。
小臣之愚,敢告司墀。
权工部尚书谢告表己酉二月二十七日 南宋 · 赵汝腾
 出处:全宋文卷七七七八、《庸斋集》卷三
权从铨贰,摄长起曹
位置顿超,恩荣莫称中谢。)
窃惟工必信度,是惟礼义之时;
技亦咸精,足彰综核之世。
能谏苑囿宫室,则可以裨示朴;
知备车马器械,则庶乎佐中兴。
司存虽号于清閒,事典实关于理乱。
使缀常伯,必惟英材。
伏念臣见谓庸凡,自信愚拙。
仅能守昔人之糟粕,莫悟斲轮;
徒有忧宗国之忠忱,遑思恤纬。
再归班列,久污高华。
一毫无补于朝家,累牍祈閒于里闬。
忽膺奎笔,叨假冬卿
在昔太宗之明,以旌大亮之直。
曾是乏论思之益,乃遽尘喉舌之联。
帝观交指于维鹈,自惧殆同于乐鴳。
再命而偻,三命而俯,竟不获以踰垣;
昔日受是、今日受非,盖岂胜其维谷!
兹盖恭遇皇帝陛下宰割万宇,照临百官。
谓臣学无愧于工师,粗知不负;
察臣心勿忘于艺谏,庶几能言。
乃于新元,有此亲擢。
臣敢不俯坚素履,仰答殊恩!
望山巅水涯之贤,不无愧色;
在厦下旃上之际,益勉忠规。